|
黑龙江省硬笔书法协会由全省、各市(地)县和国家机关、行业的硬笔书法团休以及硬笔书法家、硬笔书法理...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硬笔艺苑 |
硬笔书法的商业应用 |
|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5156
发布日期:
[2010-7-24]
|
|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作为创造人类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的工具——笔,这一事物也毫不例外地存在着矛盾。硬笔和软笔(毛笔)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任何一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依赖而存在,相互存在而发展,相反相成而同一。纵观我国源远流长而光辉灿烂的书法史的开端,硬笔(严格地说,就是硬质刻划工具)对汉字及书法的创立、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软笔在汉字和书法的创立方面,不能不说处于从属的地位。所以说,硬笔的产生和使用是书法艺术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没有硬笔就没有我国文字的记载,就没有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的诞生。硬笔创造的书法艺术同汉字与生俱来的最早的汉字书法艺术,是汉字一切书法的母体。因此把硬笔产生、使用的历史作一探究,是大有必要的,把硬笔列为书具之主,也是当之无愧的。
一、原始硬笔的传说和刻木记事的史实
在人类悠久的历史和绵绵不断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经过人们长期的共同实践,创制了各种各样的记录和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书写工具。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日趋完备。二者相联紧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书写工具,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的千古流传,就没有人类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的诞生。在这个意义上讲,书写工具的发展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多地域、多民族的。首先原始硬笔揭开了人类文明的第一页。
汉字产生的确切年代,我们还不能断定,纵览古代典籍,记载造字的传说颇多。《周易•系辞下》中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侧观象于天,俯侧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乎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的包牺氏就是伏羲氏,大概是母系社会早期的一个氏族领袖,很可能是一位妇女,她用“一”和“--”两个基本符号组成了三、(图片)八个符号,故称为八卦如图(1)。这里的记载还没有明确地讲到八卦与文字之间的必然联系,到后来汉纬书《易纬•乾凿度》中则明确地把八卦作为天、雷、泽、火、风、水、山、地八字,象征着八种自然现象。到了宋代的郑樵,则把八卦和汉字融会在一起,他认为“(图片)必从而后成水”,这一“水”字的象征,和甲骨文、小篆里的字形一致;“(图片)必从而后成火”,这和古汉字“火”字字形也较接近,其它不一一而举。即使八卦和文字没有直接联系,但谈到观天、观地、观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去创造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符号,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早期象形文字即“鸟兽之文”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并去代表信息,起到和文字相类似的作用,则是可信的。这种符号的创制,据说为硬质材料所致。古籍《物原》载:“伏羲初以木刻字”;孔安国《尚书序》中载:“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这都说明伏羲氏创制和文字相类似作用的八卦时,则是以质硬的尖木棍刻划而成的;也有人传说为用石块排列而成的,总之是和硬质材料或以硬质材料为刻划工具有着直接的缘分。
还有一个流布更为广泛的传说,是仓颉造字作书说。东汉许慎《说文序》中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是说黄帝的史官仓颉,见到鸟兽蹄爪足迹印痕,认为可以用它来区分不同的迹象,类物象形,于是开始造字。文中“书契”的“书”字是指笔画而言,“契”字是刻的意思,“书契”就是刻划文字。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仓颉作书,也是以硬质材料作为刻划工具进行文字创作的。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对此作了较为科学的分析:“但在社会里,仓颉也不只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起来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鲁迅在这里即告诉我们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同时也画龙点睛地道出了硬质刻划工具和初造文字的渊源。
另外,在古代我国少数民族中,确实流行过以硬质刻划工具在木上刻缺口符号,作为记录一件事情以及传达、储存一个信息的办法,这就是刻木记事。据说缺口刻得深的,表示重大事件;刻得浅的,表示较小的事件,如果以后再发生什么事件,就再加刻上去。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中载有这种刻木记事的传授方法:“每年到吃新米的时候,就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讲解一次木板上每个符号所代表的事情。”他们就通过这样的木刻,把历年来发生的事情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今在云南省博物馆中就藏有佤族以前留传下来的刻着各种符号的长木板。我国其它民族也不乏其例。比如拉祐族(如图2)、珞巴拉族旧时都曾有过刻木记事的历史。
除了摆八卦和刻木记事以外,我国古老的先民们还有以植物纤维.打结记事的方法。《易经•系辞》中载:“上古结绳而治”,这里载叙的就是用绳子扭结成一个或几个疙瘩来记事的事。用以帮助记忆许多事和急需要办的事,起到不是文字而具有文字作用的效果。鲁迅在《门外文谈》中也曾论述结绳可能作为结绳文字符号而存在“或者那正是伏羲皇上的‘八卦’之流,三条绳一组,都不打结是‘乾’,中间各打一结是‘坤’罢”。结绳记事的方法,国内外许多民族都有过这样没有文字阶段而借助结绳记事的历史。在我国国内,如云南的傈僳族可以用一根绳子打结成各种不同的疙瘩,以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涵义,如图(3);云南的哈尼族、台湾的高山族也都有结绳的方法;浙江绍兴一带至今也有明天要办一件紧要事以免遗忘,“在裤带上打一个结”的习语流传。在国外的秘鲁印第安人印加族中曾流传“打结字”的结绳文字,用来表示意思和帮助记忆。鲁迅《门外文谈》中“字是怎么来的”一文中曾讲到秘鲁人“打结字”的方法:“用一条横绳,挂上许多直绳,拉来拉去的结起来,网不像网,倒似乎还可以表现较多的意思。”绳子的颜色和长短,结的大小和多少,都有固定的含义,结在一起,便能表示事情的简单内容和基本意思。这种以硬质地材料的有意义的制作,确实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国外一些国家流传和盛行过。
上述刻木和结绳虽不是语言符号,也不象文字那样可表达有声语言,但其刻划和结绳功用确能补助语言之不足,帮助长久记忆,把信息传达得久远久远,并有力地加强了口耳相传的可信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讲,经过原始硬质刻划工具的这种创造和硬质地材料的那种有意义的扭结,为文字的逐渐出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说是文字发生的先驱了。它远比其它造字传说可信的多。
|
|